觸不可及 Unreachable
「孤獨的感覺撲向我,像要把我吞噬。」
寂寂無聞的詩人,從租住的公寓窗口跳了下去。
各大社交媒體,都是他的身影,他的笑靨,他的温柔,他的詩;悼念他的文章,填滿整個版面,安息的留言,蜂擁而至他專屬的頁面。
**********
不論哪個時代,越流行的東西,總是越受到關注。大數據時代,名氣是高流量的代名詞;在演算法下,社交媒體上的人們,隨手一按就可以推高觸及率,為知名人士帶來更多的流量。至於那些沒有名氣,又不是特別活躍的,因為演算法難以觸及人群,只能在這片浩瀚的社交大海中浮沉,得到少量的關注。可見即使是網絡時代,依然是貧者越貧,富者越富,真正意義上的貧富懸殊。要打破這種宿命,除了出眾的外形或背景外,不妨譁眾取寵,不然無病呻吟也可引起共鳴。
我只要一想到每天沒日沒夜的構思題材,那些不知道讓人抓狂多少次的格式,從寫文案、製圖,選擇#標籤,再到發佈時間,花了我多少個小時,放了我多少的心血,沒想到卻只有 20 個讚,有幾個還是我打人情牌,強逼朋友幫忙按的,被老闆罵了個狗血淋頭的時候,就覺得委屈。我覺得更難受的是,有一個追蹤人數差不多 50K 的網絡紅星,把我製作的圖偷拿去用了,稍為調教色調後便發佈出去,還加上自己的標誌,然後就獲得了超過1萬的讚。很過份嗎?又不影響他們的支持度,有人揭發也只不過激起零星火花,圖還是照樣的偷,讚仍是一樣的收。所以,這根本不是我能力的問題,而是我打破不了觸及率的宿命!好像那些流量永遠都不會流到我們這邊來。
巴士上,坐在我身旁的女學生不斷地滑着手機,一個個帖文在那修長的手指下飛快滑過,一秒的時間都不給停留。當他的手指終於停了下來,我瞄到手機屏幕上一雙白𠵍的手,指甲上塗了漸層顏色彩繪,仿如童話故事般夢幻,下面按愛心的讚數是 30K!我想起之前看過一段製作變色人魚水的影片,觀看數有 251K 之多,給讚的卻只有 11K,連 5% 都沒有。這個數字對我這種檔次的人來說已經是驚人了,不過對比觀看數字,它的觸及率應該還要更高吧!
女學生目不轉睛地盯着那雙塗了指甲彩繪的手,停下來的手指輕輕地按了愛心;帶着依依不捨,來回好幾次,才繼續往上滑。下一張讓他停留的照片,是一個打扮妖嬌的美女,身穿超低領上衣,露出豐滿的胸部;面向鏡頭,楚楚可憐的,淚水停留在眼眶,仿若琉璃般動人;下面的一行字寫着:「愛一個人,很痛!」出眾的外形,加上無病呻吟的共鳴,果然讓他獲得 15K 的愛。
女學生機械式滑着他的手機,突然停了下來。我從眼梢看到那是一張只有文字的黑白照:
「孤獨的感覺撲向我,像要把我吞噬。」— 月白
上面還寫着年份 19XX-2020,我看得不太清楚。
叮咚!小說來源: 澄藍創作inescreative.com
手機響起,舊同學群組傳來一堆訊息,好久沒聯絡的同學過世了。他是我們班上的奇葩,喜歡寫詩,有時候顯得不太合群,但算是聊得來的朋友,出社會後偶爾也會在他的社交媒體上留言。沒想到,他跳樓去世了。
我想起剛剛的黑白照,難掩內心的激動,馬上打開 Instagram,迎面而來的都是他 — 我們的老同學,詩人月白離世的消息。我知道他在文學圈裏寂寂無聞,知道他的人並不多,更何況是圈外的人。只是,一時之間,排山倒海都是他的名字和創作的詩,雖然來來去去都是他最後留下的「孤獨的感覺撲向我,像要把我吞噬」。
這位名不見經傳的詩人,在網絡世界的流量幾乎是靜止的;在離世後還不到半個小時,卻激起了千層浪,成為網絡上最多人討論的話題人物。他打破了觸及率的宿命,卻打破不了死後成名的宿命。社交媒體上的人們,在演算法的帶領下,認識了這位懷才不遇的詩人,喜歡上他的詩,然而也只能憑着對文字的通感去了解他罷了。
**********
已經 19個小時了,還是很沒有真實感。淚腺好像被甚麼東西睹住,擠不出一滴眼淚,只是心底一直泛着納悶,有點悵然若失的空虛。也許,人在最傷心的時候反而變得麻木。也許,不願相信這個事實,大腦自動把它埋在某個區域的深處,不知道要被甚麼激發才會甦醒過來。
「一個不值錢的詩人,寫不出值錢的詩歌。」
月白留下的這則帖文已經有 98K 的愛心,如果這些愛心能換成金錢的話,他現在也是個值錢的詩人了。
我更不想笑,好像一旦有了開心的感覺,就會想到他已經不在了,我有甚麼資格笑。傷心、難過、悲痛,通通無法形容我的心情,我找不到一個適合的形容詞,只剩一股淡淡的哀傷。如果我會寫詩,大概就能好好表達現在的情緒了;如果他在的話,我一定會向他請教詩要怎麼寫。
「活在詩中的我,是網絡世界的死人,真實世界的活死人。」
帖文有接近 100K 的愛心,月白他應該無法想像這是個怎樣的概念,而更諷刺的是,他終於在網絡上成了個活人。
我總是在忙着工作,忙着寫文案,忙着管那些流量,跟他幾乎沒有聯絡。有時候想起他,想着他大概也是在某個角落忙着,想着等到有空再找他聊天,想着想着日子就過去了。我偶爾會在社交媒體的牆上看到他的帖文,也沒有那個心思按進去他的專屬頁面,還以為他是不喜歡網絡社交。
「抱着軟綿的枕頭,我哭濕了被單。已讀不回。已讀不回。已讀不回。」
原來,他一直在那片遼闊的社交海洋中默默地控訴着,然而他那似是無聲的控訴,卻沒有傳遞給我們。當我一廂情願地以為,再見只是理所當然的事先時,現實卻是如此讓人心酸。他發的帖文被埋沒在受到海量帖文所佔據的社交媒體牆中,沒有被及時發現,多次的失諸交臂最終竟釀成了悲劇。我知道,不管我是否能接受,他也不會再回來了。生命瞬間的消逝,是那麼的理直氣壯,那麼的蠻不講理。他的社交媒體會永遠停留在那一天,連那種偶爾出牆上的情況也不復再現了。
「窗外藍天白雲,風吹搖曳的柏樹
我擰鬆螺絲釘,故意站在那裏讓人看見
孤獨的感覺撲向我,像要把我吞噬
如此空虛,悲傷和痛苦
而世界居然不需要我」小說來源: 澄藍創作inescreative.com
儘管那是他的選擇,但當時的他,一定很害怕,尤其是在窗邊徘徊的時候。只是,他的內心一定是崩塌了,感到走投無路了,才會選擇這麼做。可以的話,他一定不想死去,至少不是以這種方式,告別這個世界。
我的手指不斷地滑着手機,在每一則帖文按下了愛心。
「我想留下存在過的痕跡,
而不是貿然死去,
消失在熟悉的人之中,
過幾年被世界遺忘,
好像從來不存在過一樣」小說來源: 澄藍創作inescreative.com
那是他的第一則帖文,只有寥寥幾個愛心,其中一個是我當年給他按的,而我居然早就忘了。現在,他終於被重視了,世界記得有他這麼一個人,他留下了存在過的痕跡。可離開的時候那麼孤單,就算現在被再多的人簇擁着,又有甚麼意義呢?這一時湊熱鬧的流量又能維持到哪一天呢?明天,後天,下個月,還有人記得他嗎?
窗外藍天白雲,風吹搖曳的柏樹。縹緲的詩,交織着網絡流量;逝去的生命,與存在的痕跡彼此交疊,竟是如此觸不可及。
跋:DIY會變色的人魚水,光看名字就覺得很美麗。(按連結)
背景原圖 “Modern facade under blue sky ” by Scott Webb –
https://unsplash.com/photos/fp4y6MkKyc4
分享這篇小說 ⊂( ◜◒◝ )⊃
在創作的路上,我總是想不顧一切的做自己想做的作品。互聯網的時代,可以增加創作人與觀賞者的互動,得到更多正面的鼓勵,也能直接聽到批評的聲音。這種互動有時能激發創作者的靈感,有時兩者更會共同創作,有時又淪為創作人跟着市場風向走的即食 (速食) 作品。如果只為了觀賞者的喜好而扭曲創作的原意,這樣的話,即使得到很多的支持,也得不到真正的快樂。
藝術讓人類釋放自我。商業也不是壞事,是人類需要的。然而,在藝術和商業之間要取得平衡,著實不容易。我認為,這取決於創作人的心態,賣的是心血,還是靈魂。是由作品衍生商業,還是由商業帶領作品,是很關鍵的分別。我深信,創作人的初衷,那些沒有計算和遷就市場的作品,才是每一位支持者最初對創作人喜歡的理由吧!
所以,容許我任性發言,我想不受束縛地創作。要是還喜歡這樣的我,喜歡這樣的作品,希望你可以像去國外參加導賞團,或欣賞街頭表演後,用小費來支持澄藍創作網站的營運 ! 謝謝你的支持和鼓勵 !
觸不可及
Unreachable
「孤獨的感覺撲向我,像要把我吞噬。」
寂寂無聞的詩人,從租住的公寓窗口跳了下去。
各大社交媒體,都是他的身影,他的笑靨,他的温柔,他的詩;悼念他的文章,填滿整個版面,安息的留言,蜂擁而至他專屬的頁面。
**********
不論哪個時代,越流行的東西,總是越受到關注。大數據時代,名氣是高流量的代名詞;在演算法下,社交媒體上的人們,隨手一按就可以推高觸及率,為知名人士帶來更多的流量。至於那些沒有名氣,又不是特別活躍的,因為演算法難以觸及人群,只能在這片浩瀚的社交大海中浮沉,得到少量的關注。可見即使是網絡時代,依然是貧者越貧,富者越富,真正意義上的貧富懸殊。要打破這種宿命,除了出眾的外形或背景外,不妨譁眾取寵,不然無病呻吟也可引起共鳴。
我只要一想到每天沒日沒夜的構思題材,那些不知道讓人抓狂多少次的格式,從寫文案、製圖,選擇#標籤,再到發佈時間,花了我多少個小時,放了我多少的心血,沒想到卻只有 20 個讚,有幾個還是我打人情牌,強逼朋友幫忙按的,被老闆罵了個狗血淋頭的時候,就覺得委屈。我覺得更難受的是,有一個追蹤人數差不多 50K 的網絡紅星,把我製作的圖偷拿去用了,稍為調教色調後便發佈出去,還加上自己的標誌,然後就獲得了超過1萬的讚。很過份嗎?又不影響他們的支持度,有人揭發也只不過激起零星火花,圖還是照樣的偷,讚仍是一樣的收。所以,這根本不是我能力的問題,而是我打破不了觸及率的宿命!好像那些流量永遠都不會流到我們這邊來。
巴士上,坐在我身旁的女學生不斷地滑着手機,一個個帖文在那修長的手指下飛快滑過,一秒的時間都不給停留。當他的手指終於停了下來,我瞄到手機屏幕上一雙白𠵍的手,指甲上塗了漸層顏色彩繪,仿如童話故事般夢幻,下面按愛心的讚數是 30K!我想起之前看過一段製作變色人魚水的影片,觀看數有 251K 之多,給讚的卻只有 11K,連 5% 都沒有。這個數字對我這種檔次的人來說已經是驚人了,不過對比觀看數字,它的觸及率應該還要更高吧!
女學生目不轉睛地盯着那雙塗了指甲彩繪的手,停下來的手指輕輕地按了愛心;帶着依依不捨,來回好幾次,才繼續往上滑。下一張讓他停留的照片,是一個打扮妖嬌的美女,身穿超低領上衣,露出豐滿的胸部;面向鏡頭,楚楚可憐的,淚水停留在眼眶,仿若琉璃般動人;下面的一行字寫着:「愛一個人,很痛!」出眾的外形,加上無病呻吟的共鳴,果然讓他獲得 15K 的愛。
女學生機械式滑着他的手機,突然停了下來。我從眼梢看到那是一張只有文字的黑白照:
「孤獨的感覺撲向我,像要把我吞噬。」— 月白
上面還寫着年份 19XX-2020,我看得不太清楚。
叮咚!
手機響起,舊同學群組傳來一堆訊息,好久沒聯絡的同學過世了。他是我們班上的奇葩,喜歡寫詩,有時候顯得不太合群,但算是聊得來的朋友,出社會後偶爾也會在他的社交媒體上留言。沒想到,他跳樓去世了。
我想起剛剛的黑白照,難掩內心的激動,馬上打開 Instagram,迎面而來的都是他 — 我們的老同學,詩人月白離世的消息。我知道他在文學圈裏寂寂無聞,知道他的人並不多,更何況是圈外的人。只是,一時之間,排山倒海都是他的名字和創作的詩,雖然來來去去都是他最後留下的「孤獨的感覺撲向我,像要把我吞噬」。
這位名不見經傳的詩人,在網絡世界的流量幾乎是靜止的;在離世後還不到半個小時,卻激起了千層浪,成為網絡上最多人討論的話題人物。他打破了觸及率的宿命,卻打破不了死後成名的宿命。社交媒體上的人們,在演算法的帶領下,認識了這位懷才不遇的詩人,喜歡上他的詩,然而也只能憑着對文字的通感去了解他罷了。
**********
已經 19個小時了,還是很沒有真實感。淚腺好像被甚麼東西睹住,擠不出一滴眼淚,只是心底一直泛着納悶,有點悵然若失的空虛。也許,人在最傷心的時候反而變得麻木。也許,不願相信這個事實,大腦自動把它埋在某個區域的深處,不知道要被甚麼激發才會甦醒過來。
「一個不值錢的詩人,寫不出值錢的詩歌。」
月白留下的這則帖文已經有 98K 的愛心,如果這些愛心能換成金錢的話,他現在也是個值錢的詩人了。
我更不想笑,好像一旦有了開心的感覺,就會想到他已經不在了,我有甚麼資格笑。傷心、難過、悲痛,通通無法形容我的心情,我找不到一個適合的形容詞,只剩一股淡淡的哀傷。如果我會寫詩,大概就能好好表達現在的情緒了;如果他在的話,我一定會向他請教詩要怎麼寫。
「活在詩中的我,是網絡世界的死人,真實世界的活死人。」
帖文有接近 100K 的愛心,月白他應該無法想像這是個怎樣的概念,而更諷刺的是,他終於在網絡上成了個活人。
我總是在忙着工作,忙着寫文案,忙着管那些流量,跟他幾乎沒有聯絡。有時候想起他,想着他大概也是在某個角落忙着,想着等到有空再找他聊天,想着想着日子就過去了。我偶爾會在社交媒體的牆上看到他的帖文,也沒有那個心思按進去他的專屬頁面,還以為他是不喜歡網絡社交。
「抱着軟綿的枕頭,我哭濕了被單。已讀不回。已讀不回。已讀不回。」
原來,他一直在那片遼闊的社交海洋中默默地控訴着,然而他那似是無聲的控訴,卻沒有傳遞給我們。當我一廂情願地以為,再見只是理所當然的事先時,現實卻是如此讓人心酸。他發的帖文被埋沒在受到海量帖文所佔據的社交媒體牆中,沒有被及時發現,多次的失諸交臂最終竟釀成了悲劇。我知道,不管我是否能接受,他也不會再回來了。生命瞬間的消逝,是那麼的理直氣壯,那麼的蠻不講理。他的社交媒體會永遠停留在那一天,連那種偶爾出牆上的情況也不復再現了。
「窗外藍天白雲,風吹搖曳的柏樹
我擰鬆螺絲釘,故意站在那裏讓人看見
孤獨的感覺撲向我,像要把我吞噬
如此空虛,悲傷和痛苦
而世界居然不需要我」
儘管那是他的選擇,但當時的他,一定很害怕,尤其是在窗邊徘徊的時候。只是,他的內心一定是崩塌了,感到走投無路了,才會選擇這麼做。可以的話,他一定不想死去,至少不是以這種方式,告別這個世界。
我的手指不斷地滑着手機,在每一則帖文按下了愛心。
「我想留下存在過的痕跡,
而不是貿然死去,
消失在熟悉的人之中,
過幾年被世界遺忘,
好像從來不存在過一樣」
那是他的第一則帖文,只有寥寥幾個愛心,其中一個是我當年給他按的,而我居然早就忘了。現在,他終於被重視了,世界記得有他這麼一個人,他留下了存在過的痕跡。可離開的時候那麼孤單,就算現在被再多的人簇擁着,又有甚麼意義呢?這一時湊熱鬧的流量又能維持到哪一天呢?明天,後天,下個月,還有人記得他嗎?
窗外藍天白雲,風吹搖曳的柏樹。縹緲的詩,交織着網絡流量;逝去的生命,與存在的痕跡彼此交疊,竟是如此觸不可及。
跋:DIY會變色的人魚水,光看名字就覺得很美麗。(按連結)
背景原圖 “Modern facade under blue sky ” by Scott Webb –
https://unsplash.com/photos/fp4y6MkKyc4
分享這篇小說 ⊂( ◜◒◝ )⊃
在創作的路上,我總是想不顧一切的做自己想做的作品。互聯網的時代,可以增加創作人與觀賞者的互動,得到更多正面的鼓勵,也能直接聽到批評的聲音。這種互動有時能激發創作者的靈感,有時兩者更會共同創作,有時又淪為創作人跟着市場風向走的即食 (速食) 作品。如果只為了觀賞者的喜好而扭曲創作的原意,這樣的話,即使得到很多的支持,也得不到真正的快樂。
藝術讓人類釋放自我。商業也不是壞事,是人類需要的。然而,在藝術和商業之間要取得平衡,著實不容易。我認為,這取決於創作人的心態,賣的是心血,還是靈魂。是由作品衍生商業,還是由商業帶領作品,是很關鍵的分別。我深信,創作人的初衷,那些沒有計算和遷就市場的作品,才是每一位支持者最初對創作人喜歡的理由吧!
所以,容許我任性發言,我想不受束縛地創作。要是還喜歡這樣的我,喜歡這樣的作品,希望你可以像去國外參加導賞團,或欣賞街頭表演後,用小費來支持澄藍創作網站的營運 ! 謝謝你的支持和鼓勵 !